查看: 228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“断舍离”在教育中的实践 [复制链接]

Rank: 1

积分
6
帖子
2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5-11-24 15:06:30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前阵子看完了山下英子的《断舍离》,激起了我整理的欲望,物品整理完毕,思维也蠢蠢欲动,加上十斗儿出生以来对于各种教育想法的关注,于是乎将这些也一并整理,以便以后查阅。

断舍离是佛教用语。断,即能断。《金刚经》所讲的就是能断,断人生各种执着。为人父母,我们总是小心的呵护着自己的宝贝,衣食住行都愿意给孩子最好的,教育自然也不例外。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执着呢!纪伯伦在《你的儿女》中写到“你的儿女/其实不是你的儿女/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诞生的孩子……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/却不是他们的灵魂/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/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”由此可见,正常的母子,母女关系应该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,即便他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。由此出发,对子女的身心教育应当顺从其发展的自然规律,而不是将其视为自己的从属或者实现自我愿望的托体。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,而不是另一个我们。所以,那些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我的子女应当强于我”或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……”这种言论,是首当其冲应当“断”去的。以第一种言论为例,做一次咬文嚼字的分析。“我的孩子应当比我强”从心理上传递出的是如下三个负面信息:第一,我不强。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否定。一个对自己都无法做出肯定的人,又怎么能肯定孩子?第二,“比我”或是“比人”,这种横向比较的方法,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对比标准,而这个标注实际上无论在环境,时间,体力,特质上均毫无可比性。第三,这种言论是从家长的角度给孩子设定了一个目标,其关注点实际上是家长为了得到心理上的自我满足,而并不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
由上对于这种观点的批驳,我们可以试着从正面的角度解决这一心结。

第一,强大自己。不要惧怕改变,只要意识到问题所在,何时做出改变都不晚。给自己设定目标,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。一个永远在追梦路上的人极少会抱怨别人,也会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,不怕挫折的榜样。

第二,对孩子尽量进行自我的纵向比较,而非横向比较。孔子说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年纪小的孩子虽然无法自觉做到自我的反省,但可以养成对一天所做事情回顾总结的习惯。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培养记日记的习惯。这种自我比较前提是自我的知觉和认知。在对自我的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,可以正确客观的对待自己的优缺点,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接纳,即发扬“好”的自己,平和接受“坏”的自己。在今后的生活中扬长避短,达到最优的配置。同时,这种知觉还有助于自我的管理,在小孩子身上表现出的是情绪管理,而在更大的孩子身上可以上升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。

第三,无论何时都要谨记一点,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孩子,而不是小大人或者小博士,更不是神童。既然是孩子,必然要受其自身身心发育的局限。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,而同一年龄的孩子,因为特质的不同,表现也不尽相同。各种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,只是众多案例中的平均水平,所以我们应当了解其共性,却不能一味强调共性而忽略了每个孩子的个性。由此,我认为,普及性的教育可以由学校来完成,而针对性的品格性情的教育则主要来自于家庭。家庭作为教育的主体单元,应当是教育的主导,控制着教育的发展方向。

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关于我们 - 广告合作 - 使用条款 - 客服中心 - 联系我们 - 免责声明 - 友情链接 - 妈妈网 - 妈妈论坛 - 妈妈说 - 儿歌 - 动画片
© 2007-2012 MAMACN.COM 太原妈妈网版权所有 技术Discuz! 粤ICP备08026690号
回顶部